首页 > 财经观察

中国版数字货币实现跨境支付会怎么样?周小川“剧透”了

时间:2020-12-13 13:58:33 来源:

  

1901910516.jpg

  中国版“数字货币”如果能实现跨境支付会是什么样子?

  在今天举行的2020上海金融论坛上,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对此做出了一番清晰的畅想:在未来,如果使用央行数字货币完成跨境交易,支付的同时可以实时完成兑换。而这背后其实是基于当前大幅提升的通讯设施、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目前,央行的数字货币试点是“4+1”,即先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及未来的冬奥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其中并未有涉及跨境的内容。上海最近发布“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积极争取数字货币运用试点,加快推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设,构建联通全球的数字化金融基础设施,提高金融风险防范能力。数字货币的跨境应用能否成为上海的突破点?周小川在论坛上发表的演讲,可以说是给上海今后的探索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

  科技发展给金融带来了新机遇。支付系统的现代化和数字货币备受关注。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支付”这一时刻,究竟其中需要完成哪些事情?新的科技手段会带来哪些改变?

  在周小川看来,零售支付的时刻,消费者首先获得价格,决定是否购买;如果是跨境交易,还需要获得汇率信息,考虑折算是否值得购买;如果是现金交易,就得准备现金;如果是账户交易,信用卡要授权,贷记卡就要身份验证。而商户接受钱的时候,必须记账,还得财物核算,判断是否合规、是否真实,而信息传递需要加密。总之,交易的时刻要获取一定信息并做好信息处理。

  过去,受制于通讯设施和计算能力,信息获取有限,能计算的信息也相当有限。在做跨境交易时,事先兑换外汇,就必须承担汇率风险、各种限额,即便如此用途也有可能出现不合规的情况——经常项目用于资本项目。

  在信息获取,处理能力大大提升后,交易时刻就能做更多的事情,让跨境支付更为便利。周小川认为,区块链是其中一种技术实现的路径,通过数字货币钱包,在交易支付时,同步完成汇兑。这背后的技术支撑是:获取双方数据、高效处理数据,减轻事前、事后一系列监管、风控的工作量。

  他进一步表示,这样实现跨境交易的好处是风险可控,由于经常项目基本都是小额,还有数字代码判别商户,而智能合约又能再加一把安全锁;从结算角度来看,央行和商业都可以处理汇率风险;而且也很符合亚洲、新兴市场的实际需要。

  在零售交易的瞬间,技术的保障让兑换条件可以实时审核,给互联互通带来新的操作方案。周小川表示,过去在境外使用信用卡交易,如果用户有美元账户,其实也是有兑换便利的,但信息往往不及时,也不能透明。汇率也不见得优惠。现在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和移动终端、云计算的处理能力,跨境交易更为轻松便利就有了新的可能。

  周小川认为,这一数字货币的跨境零售系统建成后,跨境汇款等也不存在太大技术上的问题,可以在风险、成本可控的情况下,通过进一步创新实现,“可以说,利用交易瞬间所具有的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我们可以在支付系统现代化和跨境支付便利化方面做更多的工作。不仅和现有的体制更好衔接,也更有适应能力,方案灵活性,适应未来金融格局变化的需要。”

天津资讯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天津资讯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2732028340@qq.com 如未与天津资讯网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冀ICP备11005049号-14

天津资讯网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资讯网内容均采集自网络,如有问题请将投诉发送到邮箱2732028340@qq.com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