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八卦

600岁地戏:在守正与创新中延续家国情怀

时间:2025-04-24 14:42:41 来源:

  4月19日晚,情景歌舞剧《屯堡长歌》在中央歌剧院上演。时间回到明朝洪武年间,一段朱元璋集结都城应天府兵力、跋山涉水来到今贵州安顺屯田驻兵的往事徐徐展开。其中,安顺独有的民间表演艺术——地戏的亮相,成为整部歌舞剧的亮点。

  地戏虽然鲜少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但却和昆曲一样拥有600多年历史,是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剧种。这次演出中的六位地戏演员全部来自安顺本地,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主要演员、安顺地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顾家顺,请他讲述作为非遗传承人,是如何延续、传承这一古老艺术的。

  它和昆曲一样拥有600多年历史。

  2006年,它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和傩戏有文化和形式上的相近性,但不能混为一谈。

  这次在中央歌剧院,它争取到一分多钟的亮相机会。

  在真实的历史中,朱元璋为平定元朝的残余势力,共派遣42万来自江南(江淮)的汉族军人及家眷定居西南地区,在那里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屯堡文化。40余万人大规模迁徙至异乡并保存着原有文化生存至今,本身就是一个奇迹。那时,无论军人与家属都实行军事管理,有事则战,无事则耕,暇则讲武,地戏便源于屯堡人这种“尚武”的传统。

  北青艺评:什么是地戏?据我了解这个问题在贵州本地都有争议,有人说地戏属于傩戏的分支,而屯堡文化研究专家吴羽教授则认为地戏与傩戏无关。你怎么认为的?

  顾家顺:地戏与傩戏完全不同。但现在很多文献、研究甚至博物馆里都把地戏和傩戏归为一类,这是不对的。他们看到地戏和傩戏都有古老的历史、都戴着面具,认为戴上面具就是傩,但他们并没有真正区分傩戏和地戏的不同。

  从形式来说,傩戏的面具戴在脸上,演的是鬼神;而地戏的面具顶在额上,表达对所演人物的尊重。地戏的木质面具绘有鲜艳的形象,插着野鸡毛,也有长髯等细节。演员头上包着黑布,黑布下垂遮脸,背上扎彩色靠旗,腰间系绣有各色吉祥绣品的彩色战裙,手持木制短刀短枪。

  从内容来说,傩戏虽然有上千年历史,但主要表现祭祀、驱鬼的场景;而地戏展现的都是英雄人物,来源于历史,比如《三国》《薛丁山征西》《精忠岳传》《杨家将》等,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地戏颂扬忠臣良将、表达尚武精神,有教化育人的作用,也是屯堡人经历“调北征南”历史的写照。可以说,地戏是屯堡人从江淮一带来到贵州安顺的精神寄托和创造性的文化遗留。

  北青艺评:地戏的根源在哪儿呢?

  顾家顺:地戏的根源可追溯到明朝时期的弋阳戏,弋阳腔是明代戏剧四大声腔之一。地戏沿用的是弋阳戏的形式,比如一锣一鼓伴奏、一人领唱众人伴和。但是因为屯堡村寨众多,每个村寨演兵习武的内容不同,所以每个村寨演绎的地戏表演形式、武打套路都有不同。地戏的唱本都来自历史故事,上到商周的封神演义,下到明朝的沈应龙征西,但中途跳过了元朝内容,因为元朝不属于中原文化。地戏一直以国家价值为本,演绎的都是保家卫国的故事。

  北青艺评: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地戏的?

  顾家顺:我从十几岁开始正式学地戏,但从小,每到重要节气,各村各寨都在演地戏,我都坐在第一排地上看戏。地戏没有舞台,是平地围场演出,所以我们小孩都要提前去占上最前排。我爷爷顾子炎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从小跟着爷爷去表演、去看,从那时候起就深深爱上地戏。

  我们学地戏是跟着老辈人口耳相传,地戏没有乐谱,只有唱本。唱本上是戏文,所有的动作、唱腔,都是从小默默地跟着学、跟着唱,小的时候我们都是从唱伴和开始的。地戏没有涂面化妆,戴着面具看不到表情,所以需要丰富的肢体语言,人物的内心情感都是通过肢体展现的。我是到大一点才慢慢体会到动作的要义,老一辈教的是形,意要靠自己琢磨。

  北青艺评:现在屯堡会唱地戏的人还多吗?

  顾家顺:现在很多,从20多岁到40多岁的每个村寨都有,但之前确实经历过一段青黄不接的时期。主要因为地戏是团体性表演,靠演地戏是养不活人的。现在经济条件好了,闲暇时间人们去学戏、唱戏,以爱好为主了。

  北青艺评:现在你的团队是以表演地戏为生吗?

  顾家顺:除了我和周顺是全职做地戏,他们都是业余的。我和他们说现在地戏还养不活你们,真有一天我们形成了一家演艺公司,能够在经济上给大家一个交代,到时候欢迎来把地戏作为主业。其实从2016年开始,我在一家国企工作了8年,每年也有十五六万收入,但去年10月辞职专职做地戏了。

  北青艺评:为什么辞职做地戏?

  顾家顺:2013年我开始做地戏进校园项目,从安顺到贵阳,从小学到高中,现在一直在做。后来成立了大屯堡非遗地戏演艺团,这几年演出逐渐多了,有点忙不过来。而且我感觉上班主要是解决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问题,但地戏传承才是长久之计。

  北青艺评:听说你在演出时有一些老辈人眼中的“离经叛道”之举。

  顾家顺:其实安顺地戏的形式有很多,但原生态地戏围场演出的形式有点单调,能够达到外面商业演出要求的少之又少。我们出去演出前先要询问场地、时长、演出性质。如果需要原生态演出,就是十分钟表演;如果时间长,我们会增加演出前屯堡文化介绍、演出中的画外音(剧情介绍),让观众能更好地了解剧情。此外,我们还通过音乐对地戏进行包装,除了跟着音乐的节奏演绎地戏套路,还在音乐里加入地戏唱腔、锣鼓经、背景音乐(马蹄声、战场嘶吼声)增加演出的震撼效果,丰富舞台形式。

  北青艺评:老一辈对你们这种创新怎么看?

  顾家顺:他们说这种就不像地戏了。但其实我们是两条腿走路,一是每年春节开箱一系列的仪式和表演保住原生态形式,另一种是对外推广的时候采用我们的创新演法。

  北青艺评:和老一辈发生过争执吗?

  顾家顺:没有,我一般就沉默,让他们去说。因为老一辈比较古板,去分辩会吵架,我一般就笑一笑,时间会证明。确实近几年有些传统地戏队认同我们的形式,愿意加入我们。

  北青艺评:你的爷爷看过你们的演出吗?

  顾家顺:我爷爷是2013年去世的,他去世后我才去做这些事。2008年我回家结婚,那时候他身体不好,我就没有再出门,带他到处就医照顾了5年。这5年里我们交流很多,爷爷除了在技艺上教我,更多的是讲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道理,戏外的东西更多。

  北青艺评:在地戏传承方面,他对你有什么嘱托吗?

  顾家顺:爷爷希望我对得起戏友(地戏演员)、对得起老辈人传下的东西,不能走歪、不能利用地戏坑蒙拐骗。我爷爷一辈子演地戏,各村各寨对他的评价都很高,从没落下过骂名,他留给我最宝贵的东西是“守正”。

  我爷爷最大的夙愿是做好青少年地戏传承,把地戏带进校园。那时候他身体已经很不好了但还在坚持,直到他站不起来了才被迫中断。他希望我把他没有完成的夙愿完成。所以2013年起我一直在做地戏进校园,越做越起劲,慢慢形成了今天这个团队。

  北青艺评:你想像爷爷一样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吗?

  顾家顺:这是每一个地戏人的愿望。但确实还要经过很多考验,需要做很多工作。其实做地戏传承不需要一个国家级、省级还是普通人的称谓,安顺有很多默默无闻的地戏传承人,他们也在努力,只是有人被看到了,有人没被看到。不管我能不能评上国家级传承人,我都一样会去做这些事,他老人家在天上看着呢。

  北青艺评:除了完成老一辈地戏进校园的夙愿,你们有什么现代的手段去传承地戏吗?

  顾家顺:我们也在努力做自媒体,周顺主要在做线上宣推。线下有三条线:省外今年要走20个城市全国巡演,包括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省内去黔东南的村超、村BA(乡村足球超级联赛、乡村篮球联赛)这些最火爆的乡村活动中展演;安顺市内每个周末在安顺古城表演,此外还有“屯堡文化走进乡村”巡演,包括地戏、花灯、山歌、凤阳汉服的展示已经走了11个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已经停锣息鼓的地戏队看到能有这么多省内外的演出机会,多少有些经费,都很愿意加入。

  北青艺评:现在你们遇到的困难有哪些?

  顾家顺:主要是视野还不够开阔。这次来中央歌剧院,虽然只有一分多钟的亮相机会,但我们是抱着学习专业院团经验的想法来的,也会在北京走访参观一些非遗项目,学习他们的创新经验。

天津资讯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天津资讯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2732028340@qq.com 如未与天津资讯网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冀ICP备11005049号-14

天津资讯网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资讯网内容均采集自网络,如有问题请将投诉发送到邮箱2732028340@qq.com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