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津资讯

肯尼亚博士生在天津的说学逗唱 学五六年 会七八段 得两次奖 擎好吧您呐

时间:2025-01-16 11:04:22 来源:网络

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我请您吃——蒸骆驼、蒸南瓜、蒸鲫鱼、炸面团、炸米球、炸香蕉、烤斑马、烤鳄鱼、烤鸵鸟、烤玉米、烤青椒,有爱情果、蛋黄果、面包果、夏威夷果,薯条玛雅、萨摩萨斯、库斯库斯、柠檬鸡、香草鸡、姆安巴鸡、亚萨炒鸡、霹雳霹雳鸡,还有埃及库砂砾、赞比亚西玛、西非阿洛克、南非比尔通和最有代表性的大饼夹一切!”

  “嚯哦,这都是嘛菜?”

  “这是赤道大菜,非洲全席!”

  听着新鲜又诱人,这可是属于来自肯尼亚的博士生孔爱凯的独家“菜单子”。来到中国天津,在天津师范大学读书期间,他已经两次在“马季杯”全国大学生相声展演中拿了奖。提及怎么迷上了相声,这位非洲小伙子说:“就是在天津啊,大概怎么都‘逃脱’不了相声的巨大吸引力吧。”

  说

  好奇“Made in China”

  那就报个班“说汉语”

  孔爱凯:您好您好。这天可够冷的。那咱们就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心这儿聊?

  记者:好的。您这中文说得可够溜的。

  孔爱凯:还好还好。说了小10年,还有进步空间。

  一见面的“寒暄”,几乎是没有生涩感,甚至让人感觉,这位该不会就是在天津听相声长大的吧,话不落地啊。

  在天津师范大学的校园里,孔爱凯首先聊起“说汉语”的渊源。

  “我们肯尼亚有很多产品是Made in China。”孔爱凯告诉记者,从小时候的玩具就有这样的标识,他很好奇这“中国制造”中的China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度。于是,在高中毕业后,他就进入了内罗毕大学的孔子学院,报名汉语课程。

  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由天津师范大学和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共同创办,是非洲首家孔子学院,以汉语国际教育为核心,推介中国文化。在这里,19岁的孔爱凯从拼音学起,然后一笔一画写汉字,除此之外,在学校的课程安排中,他也接触到了很多地道的中国传统文化,比如中国舞蹈、书法、茶文化等,“我看了一部成龙的电影,当时感觉所有中国人都会武术,我就学会了双节棍。”

  这些基础学习,给这个非洲小伙打开了一个新窗口,让他可以“眺望”神奇东方的文化风情。

  “我的中文名也是在孔子学院起的。”孔爱凯的本民是“Ike”,老师冠上“孔”姓,又取谐音“爱凯”,这让孔爱凯非常兴奋:“这不仅纪念自己是从孔子学院开始正式学中文说汉语,而且,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是个伟大的人,我想能像孔子一样能在教育方面,成为两国文化交流的桥梁。”

  学了1年中文,获得奖学金后,2016年9月,孔爱凯来到天津师大开始了本科学习,“专业是国际中文教育,日常说中文交流基本没什么障碍了”。

  学

  头一回看的是岳云鹏

  学《五官争功》拿大奖

  记者:在来天津之前就接触过相声吗?怎么就喜欢上了相声?

  孔爱凯:第一次接触到相声,是在师大的课上。我太喜欢这种语言表演的节奏了。

  在孔爱凯上大三的时候,一次汉语课上,老师在课堂上播放了一个相声视频。“是岳云鹏和孙越在春晚上表演的一段。当时,我并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深深喜欢上了这个新的艺术形式”。

  那应该是2019年央视春晚,岳云鹏和孙越表演的《对春联》,老师想通过相声来展现汉语言文字和文化的独特魅力,但区别于话剧而有着自身迟急顿挫风格的相声表演,一下子就吸引了他,“我喜欢它(相声)的节奏”。他似乎第一次就抓住了作为语言艺术的相声表演核心,后来他用了更专业一点的词,这是“尺寸”。

  下课回去,孔爱凯和同样迷上相声、来自马达加斯加的唐磊同学开始从网上找海量的视频,在乐乐呵呵中,两人都很想去学说相声。

  那一年的暑假,学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兴趣班,孔爱凯直接选择了相声。“一个是师大的杨皤老师,一个是曲校的张楠老师,让我和其他几位留学生从背贯口开始”。当时,师大主办第二届“马季杯”全国大学生相声展演,老师们问孔爱凯他们有没有兴趣。

  “我和唐磊就一起报名参加了,加上两个泰国学生、一个越南学生,我们一起合演《五官争功》。”孔爱凯说,选择这个作品挺讨巧的,一是大家都熟悉马季先生这段著名作品;二是段子时代比较“近”,留学生也好理解。

  “我演眼睛。先看视频再背台词,难在表演上,节奏太难把握了,我们觉得看会了,但站在一起,却发现不知道该在哪张嘴、该在哪停顿。”孔爱凯说。老师们掰开了揉碎了,一句一句地“喂”,同学们也练“私功”,互相对词自己排练,慢慢地就进入表演状态了。

  第一次正式表演是给学校的老师们,“我们很紧张,但老师们说,我们这几个留学生表演得不错。”正式比赛就放松多了,因为连他们自己都不记得私下排练了多少次,“而且,老师告诉我们上台就放开。”孔爱凯开玩笑地说,那就“不要脸”了吧。非但没有洒汤漏水还效果很好,捧回了一个“传承才俊奖”,“在决赛中,我们是唯一的外国人表演,我们不是表演最好的,但是我们真的倾力而为。所以,大家很开心也很激动”。

  逗

  我想逗乐更多观众

  幽默的天津在“逗”我玩

  记者:有比较喜欢的相声演员吗?

  孔爱凯:喜欢很多相声演员。最近比较关注于谦老师多一些,我们都是“站桌子里面的”。

  好的“捧哏”,可是掌控着相声表演节奏。从最初学相声,孔爱凯就和唐磊搭档一捧一逗,孔爱凯性格偏静,在老师眼里,恰恰能把“撒出去”的表演拉回沉稳。

  从《五官争功》开始,小哥俩搭档《歪批百家姓》《非比寻常》《彬彬有礼》等六七个节目了。尤其是集体创作的《非比寻常》,孔爱凯提供了非洲美食的素材,也就形成了自己的“菜单子”。

  那这赤道大菜、非洲全席,为什么结尾是大饼夹一切?“因为天津美食,传到了非洲啊。”孔爱凯乐着解释。这段《非比寻常》让孔爱凯又捧回来一个“马季杯”表演类创新才俊奖。

  一“出道”就“出彩”,让这个非洲小伙子“魔怔”了。“最厉害”的时候,同学老师们总觉得他一直在念念叨叨的。“我那是在背台词呢。”随着学得越来越多,他发现把大家“逗”乐了还真不容易,一些文化差异凸显出来了。

  孔爱凯爱用“王先生比汪先生差这么三点”来讲述最初的“遭遇”:“我不明白,说到这里时为什么观众会乐。”后来在老师的解释下才明白,这是中华汉字的独特魅力,“包含了字形、比喻、谐音等各个方面。太博大了!”

  他也听从老师的建议,到天津各个园子里去听相声,从最初的不知所“乐”,都后来也随着观众嘎嘎直笑,他体验着茶馆相声表演,寻找甩包袱的技巧和节奏,同时更加了解了观众的精神状态,“只有了解了天津历史文化,融入天津生活,我才能更好地把大家逗乐了。”

  “天津是人人都会说相声吧。”孔爱凯不止一次在打车时被司机逗乐,“他们的话题海阔天空,聊天就和说相声一样。”他感受到了天津人的幽默、乐观与友好,“我在逛古文化街的时候,不少经营者向我介绍各种天津小吃的做法、味道。”

  “我想着把更多观众逗乐时,其实天津一直在‘逗我玩’,让我在中国的生活充满了阳光和欢乐”。这是他最直观的感受。

  唱

  京东大鼓正式拜师

  “畅想”成为中肯桥梁

  记者:听说京东大鼓拜师了,成为京东大鼓艺术家董湘崑的第三代弟子。那相声呢?

  孔爱凯:不会放弃啊。将来,相声肯定会是我传递中肯两国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

  因为相声的缘故,孔爱凯还接触到了天津另一门相当“流行”的曲艺种类——京东大鼓。

  “还是节奏打动了我。”孔爱凯特别偏爱这种节奏感强的艺术形式,与说了将近10年的中文相比,这唱——往往一个字就拐了好几道弯,可有点难坏他了,“这天津曲艺真有魔力,越不好学吧,我还越想把它唱好。”

  功夫不负有心人,“唱”有所成——去年,唐磊唱着天津快板,他唱着京东大鼓,两人用原创节目,说唱中国大运河和中国文化,“命运共同世界精彩,欢迎朋友们都到这来啊”,孔爱凯这一落腔啊,在扬州“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现场,掌声雷动。

  孔爱凯在硕士毕业后,继续留在天津师大攻读政府治理和公共政策专业,“我想把中国发展模式推到肯尼亚,和我的同胞们分享中国经验”。另一方面,在2024中非经贸交流会(成都站)上,博士孔爱凯发布肯尼亚经贸考察信息,向中国推介肯尼亚。

  “最近有点怠慢相声了。”采访的结尾,他有点不好意思,因为博士学业太忙,从2024年年底到现在,除了参加天津相声节的一场演出外,都一直在忙工作。不过,今年过年他继续留在天津,也收到了学校的“演出邀约”,“我得空要抓紧练习练习,一天不练口生。”他也表示,未来肯定不会放弃相声,“外国人说相声出了一个大山,他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前辈。”孔爱凯希望在中肯两国的交流中,自己能起到一个桥梁作用,“相声可是我的‘秘技’。”孔爱凯也想尝试,回国时能创作更多的作品,用母语斯瓦希里语去说相声,“想想就是一件哏儿事儿。”

天津资讯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天津资讯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2732028340@qq.com 如未与天津资讯网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冀ICP备11005049号-14

天津资讯网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资讯网内容均采集自网络,如有问题请将投诉发送到邮箱2732028340@qq.com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