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天津焦点

聆听天津抗战老兵后代的“传承”故事:言传身教 延展骨子里的家国情怀

时间:2025-09-03 10:49:01 来源:网络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包括抗战英雄在内的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

  ——2015年9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

  抗战的硝烟早已散去,但父辈的精神仍在血脉里流淌。在9月3日这个铭记历史、致敬英雄的特殊日子,我们走近三位天津抗战老兵的后代,听他们聊起对父辈最真切的感受——不是遥远的战场传奇,而是言传身教里的踏实、困境中的坚韧,还有刻在骨子里的家国心。这些从生活里悟到的品质,成了他们最珍贵的“传承”,也让那段历史有了更鲜活的温度。

忆父传志 追着他的脚步去当兵

  “我爸这辈子没说过‘家国情怀’这种大词,但他走过的路、做的选择,还有常挂在嘴边的几句话,早把‘忠勇’两个字教给了我们。”提起104岁的抗战老兵徐继荣,徐振宽语气里满是对父亲的敬佩。在他眼里,父亲不是书本里写的那种英雄,而是真真切切用一辈子的经历,教他该怎么做人、该怎么担起责任的引路人。

  徐振宽对父亲的记忆,最早是从那些“带着疤的故事”开始的。“我小时候总缠着他讲打仗的事,他从不细说自己多勇敢,只说‘那时候没想过怕,就想着把鬼子赶出去’。”他记得父亲提过,入伍第一天就说“只要能打鬼子,让我干啥都行”;后来打游击、炸炮楼,好几次在鬼门关前打转,最险的一次是被埋在碎石堆里七天七夜,靠雨水和野果撑下来,父亲被救出来的第一句话是“战友们咋样了”。“他总说‘跟牺牲的战友比,我能活着就是万幸’,所以这辈子从不抱怨。”

  父亲的选择,徐振宽看在眼里,也悄悄记在心里。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原本在北京有稳定工作,却主动申请回静海农村。后来徐振宽和兄妹们长大,父亲从不说“要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只说“要做对国家有用的人”。也正因如此,大哥、妹妹都去参加了海军,徐振宽自己早年曾在天津消防系统工作,守护过一方平安,“我刚参加工作时,遇到紧急情况也会慌,但想起父亲说的‘遇事不能退’,就敢往前冲了”。

  如今徐振宽每周都要去看父亲,父子俩常坐在一块儿聊天。父亲年纪大了,很多事记不清,但总还能说出几句老话:“别给国家添麻烦”“帮人就是帮自己”。每次听到这些话,徐振宽都觉得格外亲切。

  在徐振宽心里,父亲徐继荣的“忠勇”,从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而是藏在“敢冲上去”的选择里,藏在“多帮一点”的行动里,更藏在一代代人“做有用的人”的坚守里。

勋章入画 以创作传承民族记忆

  日前,102岁抗战老兵周广階的女儿周秀珍与王林印夫妇举办了一场别具一格的书画展览。他们巧妙地将父亲的军功章融入作品之中,用艺术作为桥梁,联接起家族的回忆与民族的历史。

  周广階老人是这场展览的“灵魂”,他亲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战争,目睹了从战火纷飞到和平盛世的转变。尽管年过百岁,老人经常向年轻一代讲述那些战场上的故事。那些军功章,不仅是他珍视的“传家宝”,更是承载着民族记忆的生动符号。“‘这片土地浸透了烈士的鲜血,我们绝不能遗忘历史’这句话,父亲对我们说过很多次,这也激发了我们夫妇创作的灵感。”周秀珍说。

  在展览中,周秀珍的《盛世安居》系列水墨作品特别引人注目。她在画卷的留白处巧妙地镶嵌了父亲的奖章,使得水墨的苍劲与勋章的金辉相互辉映,仿佛是一场跨越了80年的对话。周秀珍说:“每枚勋章都承载着牺牲与荣耀,将其融入画作,是为了让观众能够感受到历史的温度。我们想让父亲的勋章成为联接过去和现在的‘桥’,让后辈知道,今天的安宁,是无数人用热血换来的。希望通过艺术创作,能够让更多人记住历史、珍惜和平。”

  这份传承远不止于笔墨之间。周秀珍回忆说,她的父亲是一个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的人,他对此看得很淡,一生都保持着朴素的生活方式。然而,无论是在国家还是个人,每当需要捐款捐物时,他总是毫不犹豫。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能帮则帮,不要犹豫。”周秀珍告诉记者,在父亲的影响下,她从年轻时起就每年带着孩子们捐赠压岁钱,并且每年都会牵头捐赠书画作品,“直到现在,我们的后代也在继续做这件事。”四代人的传承,使得红色基因融入了日常生活,那些厚重的证书与勋章,成为了周家最珍贵的“传家宝”。

守父初心 把“实在”过进日子里

  “我爸这辈子没跟我们讲过多少大道理,可他待人做事的那份实在,还有遇到事儿不躲的劲儿,比啥话都教得明白。”已经退休的谢为民,聊起96岁的父亲抗战老兵谢会清时,语气里满是敬重。在他心里,父亲的经历不是书本里的故事,而是从小跟着学、记在心里的生活。

  谢为民对父亲谢会清的过往,记得格外真切。“我爸总跟我讲,14岁在天津被抓走那会儿,他攥着衣角偷偷发誓,说啥也不能死在矿场里。”那是1943年,谢会清被押往辽宁浦西煤矿当华工,他自己快扛不住了,却还在硬撑着打气:“活着就有盼头,咱总能逃出去。”后来他瞅准机会逃了出来,一路乞讨辗转来到热河,看见八路军救百姓的模样,没多琢磨就参了军,成了一名卫生员。“他说那时候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能多帮着做点事,就多添一份力量,绝不能拖队伍的后腿。”在那战火纷飞的日子里,谢会清从没因为危险或是劳累,后退过一步。

  新中国成立后,谢会清执意回到了天津老家。“我爸说,‘出去这么多年,心里总惦记着家乡里的人,回来能搭把手就搭把手’。”身为村支书的他,只把自己当作村里的普通一员,踏踏实实帮大伙解决难处。到了晚年,谢会清又成了社区里的红色宣讲员。每次讲完都要补上一句:“这些事都是我实打实经历过的,得记着,好日子不是凭空来的。”

  如今谢为民退休在家,最爱做的事就是陪父亲聊天,听父亲再讲一遍当年的经历。在他心里,父亲从不是什么“大人物”,却用一辈子守住了最珍贵的东西——在绝境里没丢过希望,回村后没忘了帮衬乡亲,这份藏在日常里的实在与坚持,比任何道理都管用。他总觉得,父亲传下来的不只是那些过去的回忆,更是“实在做人、踏实过日子”的根本,这份精神,自己得好好守着,也得让后辈好好接着。

天津资讯网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天津资讯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以下联系方式进行沟通: 邮箱:2732028340@qq.com 如未与天津资讯网进行有效沟通的事宜,本网将视同为未曾提前联系,并不能给予答复、解决。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商务合作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冀ICP备11005049号-14

天津资讯网 版权所有 (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资讯网内容均采集自网络,如有问题请将投诉发送到邮箱2732028340@qq.com我们会及时处理!